|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心血管研究所肖俊杰教授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Saumya Das教授团队在心力衰竭合作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明确了miR-30d对于心室重构不良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相关成果以“Mir-30d Regulates Cardiac Remodeling by Intracellular And Paracrine Signaling”为题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影响因子:14.467;论文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 doi/ 10.1161/ CIRCRESAHA.120.317244)。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肖俊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青年教师李进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上海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肖俊杰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心力衰竭综合干预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此前,肖俊杰教授团队和哈佛大学Saumya Das教授团队合作发现血浆miR-30d的水平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反应性密切相关,其高表达预示着反应性良好(Circulation, 2015)。此次,两个研究团队再次合作,进一步探索了miR-30d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明确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该研究首次阐明了miR-30d可以由外泌体通过旁分泌信号的方式形成心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细胞对话,进而在心力衰竭时调控心肌细胞凋亡和成纤维细胞的激活,进一步地完善了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研究还通过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血浆样本研究首次提出了miR-30d是心力衰竭中具有保护功能的生物标记物,这为临床上心力衰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评估依据,同时该研究结果也为今后miR-30d的临床应用转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大学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等项目的大力资助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