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金秋,新学期的序幕缓缓拉开。2025年9月8日上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肖俊杰为学院2025级全体本科新生讲授“院长第一课”;学院副院长陈桂芳(挂职)为新生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学院教学秘书魏艳向新生进行选课指导;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朱晓青向新生做了军训相关叮嘱。 01 院长第一课 肖俊杰院长以“院长第一课”为契机,为全院25级本科新生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分享,从学院发展、成长建议到个人经历,干货满满,为同学们的新学期注入满满能量! 一、走进生命学院:三十载积淀,实力与机遇并存 开场环节,肖俊杰院长先对学院概况进行介绍,随后表示“看一个学院先看历史”。 作为上海大学建院较早的学院之一,生命学院自起步便展现出强劲势头,今年更是迎来了30周年庆典。庆典当天,来自上海各高校生命科学学科的学者们齐聚一堂,共贺学院发展,这份认可彰显了学院在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在学术实力上,学院始终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今年学院国自然立项获批16项,创历史新高,同时获批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等,为学子营造了优质的学术氛围。 学术资源与交流机会更是学院的“加分项”。创院院长、中国生理学界泰斗杨雄里院士常来学院指导,同学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学术大咖;学院牵头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次,打造了“生命智能”等广受好评的通识课程。各类学术比赛通道也对本科生全面敞开,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视野,搭建了走向国际的桥梁。 二、院长寄语:四点建议,伴你走好大学每一步 在分享中,肖院长结合自身经验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用诙谐的言语为同学们提出四点珍贵建议,助力同学们明确成长方向。 培养辩证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肖院长希望同学们看待事物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做一个独立思考的青年。比如评价一门课程,不能只纠结当下是否课业任务多少和绩点的高低,更要着眼长远,考量其对于能力的培养;看待学校,也不能轻信他人片面之词,需亲自感受、理性判断。 直面学业挫折,及时调整心态。肖院长回忆了自己大学学习生涯,用身边的案例劝勉同学们考试失利等学业困难在所难免,但绝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他叮嘱同学们,跌倒了没关系,但要记得爬起来!遇到挫折要及时振作、努力弥补,才能避免遗憾。 接纳变化,以积极姿态应对挑战。生活中总有不可抗力,比如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肖院长以自身经历为例,他曾因政策变化错失去德国的机会,也未能按照最初的规划推进职业发展,但他及时调整目标、持续努力,最终在科研领域收获成就。他鼓励同学们,每个人的开始都是很艰难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构建梦想,面对变化不必焦虑,坚定前行终会迎来转机! 深耕一个领域,练就“独门绝技”。不必追求样样都会,专注才能更出彩。肖院长强调,同学们应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一个领域深入钻研,形成独特优势。正如他在心脏研究领域的突破——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凭借“从运动角度研究心脏修复并研发‘运动模拟’药物”这一独特方向,最终在全国心血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三、听院长讲故事:从考试低分到科研领航,每一步都算数 肖俊杰院长还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用真实故事为同学们传递力量。 求学路上,有挫折更有逆袭。肖院长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试点班,面对高数、物理的高难度,也有过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并未消沉,而是及时调整状态,努力追赶,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实现成绩提升。他还提到,曾为赴德留学学习1000个学时德语,虽最终未能成行,但他始终坚持努力学习,最终在科研领域收获成就。这些经历让同学们明白,一时的困难不算什么,关键在于能否重新出发。 工作与科研中,以坚持破局。博士期间,肖院长曾赴哈佛交流学习,在同济大学临床医学系内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上海大学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从2012年到现在,从默默无闻的小实验室成为了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国际合作实验室等,团队成员也在不断增加。在心脏研究领域,他带领团队从运动角度切入,成功研发“运动模拟”药物用于心脏修复,相关成果让全国心血管领域都认可了上海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 一堂课的时间虽短,但肖俊杰院长的分享却为生命科学学院学子带来了长久的启发。新学期,愿同学们带着这份收获,在学院提供的优质平台上,以辩证思维明方向,以坚韧态度克难关,以专注精神练本领,在生命科学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02 新生适应性教育 为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明确发展方向,学院副院长陈桂芳组织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陈院长围绕学校概况、人才培养等核心内容展开讲解,为新生搭建起了解学校与学院的“第一座桥梁”。 上海大学发展概况。学校概况及发展历程可从历史脉络与办学定位两方面梳理,发展历程可分为建校、奠基、再造、复兴和赶超五个阶段。上海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办学理念的综合性大学。通过多轮合并与资源整合,形成了跨学科协同优势;如今以“高水平地方大学”为定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持续突破,既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大学,为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培养。上海大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构建了“价值引领+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布局,形成特色思政育人模式,通过“梯度化项目+高水平赛事”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学校还开创了“全程导师制度”,使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关照,构建了新型师生关系。上海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既强化了思想引领的“精神内核”,又通过实践平台锻造了学生的创新与实干能力,助力人才全面发展。 最后,陈院长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也做了一些重要提醒,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对大学生活的规划以及对待学业和考试的态度等,希望同学们能够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 03 选课指导 为了让25级本科新生更清晰地了解选课相关事宜,学院本科教学秘书魏艳进行选课指导,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选课流程等内容。 魏老师重点解读了上海大学2025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总框架及六个细化方案,总框架涵盖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个性化教育模块、其他必修环节以及第二课堂五大核心部分,相关内容可以查阅六个细化方案。在选课流程讲解环节,魏老师结合教务系统操作演示,从选课时间节点、课程检索方法、冲突课程处理、退补选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此次选课指导活动的开展,解答了25级本科新生在选课环节的部分困惑,为后续顺利完成选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04 军训教育 在系列入学教育活动的收尾环节,学院朱晓青副书记结合军训筹备安排,向25级新生们开展了细致的叮嘱与殷切的寄语。 她首先围绕军训注意事项展开说明,强调军训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训练中需听从教官指令,避免逞强冒进,若出现身体不适务必及时报告;同时要学会与室友、同学互帮互助,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谈及大学规划,她鼓励新生们,进入大学后,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增多,大家要尽快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规划”。既要把专业学习作为核心,提前了解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也要合理平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个人兴趣,避免陷入“忙乱无措”或“无所事事”的状态。希望大家把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安排好,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文字:朱洺慧 图片:朱洺慧、朱晓青 |